好的,我帮你改写一下这篇文章,保持每段意思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丰富,字数变化不大:
---
鸡有五德,盗亦有道。鸡的五德分别是:头上顶着冠子,象征文采;脚爪有力,能搏击敌人,代表武勇;敢于站在前头迎敌,体现勇气;见到食物时相互呼唤,表现仁爱;守夜不失时辰,彰显守信。盗贼也有自己的规矩,这来自《庄子·胠箧》中强盗祖师盗跖的论述:“妄意室中之藏(即未入门已能推断屋内藏财),代表聪明;先入屋内,是勇敢;出门之后,讲义气;辨别能否得手,是智慧;财物分配公平,体现仁爱。五者缺一不可,才能成为大盗,天下无出其右者。”
相声的始祖传说是东方朔,小偷的祖师则是时迁,强盗的祖师除了盗跖,还有宋江。令人诧异的是,有些强盗竟然拜关公为神——无论是官方的“六扇门”,还是盗匪帮派,都以关羽为信仰,这让人好奇若两方交锋,关公究竟会站在哪边。
盗跖作为强盗的祖师爷,的确颇有威望。他曾一度把孔子训得狼狈不堪:“孔夫子闻之,不得不三拜而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光茫然,脸色如死灰,依靠轼低头,喘不过气来。”反观宋江,称不上合格的盗魁。他既不具备鸡的五德,也不完全符合盗跖所言的五道。最终他还当了朝廷的鹰犬,无论正史还是小说,都记载宋江参与征讨方腊,成了官府的帮凶。
展开剩余86%宋江穿龙袍的样子并不像太子,战场上更是毫无威风。他无论面对山贼还是正规军,只要情况不妙便落荒而逃,完全不顾兄弟们的生死。当真跑不掉时,他甚至跪地求饶。他接受招安,变成朝廷鹰犬,导致梁山好汉伤亡惨重。安排天罡地煞的职位,完全凭个人偏好和亲疏远近考量。他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比不上那雄鸡报晓般的精神,更比不上盗跖的威风。
宋江显然不是一个称职的强盗头目。熟悉《水浒传》的读者都知道,他更适合开个“武校”,毕竟他的武艺不过是些花拳绣腿,常被用来忽悠人。
而宋江的铁杆兄弟李逵,同样不是一个合格的盗前锋。李逵的勇气不足以符合强盗和鸡“先战后走”的要求。
李逵典型的欺软怕硬:面对入云龙公孙胜、没面目焦挺、浪子燕青、没遮拦穆弘,这些梁山好汉都能轻易制服他。而花和尚鲁智深和行者武松常围成一圈喝酒,李逵根本不敢凑近。李逵的吃相难看,经常用手直接抓食物,而鲁智深和武松虽然豪爽,却讲究卫生。若李逵敢往他们碗里抓肉,武松一定会掰断他的爪子,鲁智深随手一巴掌便能让李逵一辈子吃不上四道菜。
李逵性格凶残但胆怯粗鄙,即便在强盗中也不受欢迎。他母亲被老虎吃掉后,连宋江在内都没人表示丝毫慰问。
梁山好汉中还有几位真正值得尊敬的人,他们看不起李逵也是情理之中。宋江不把李逵当人看,自有他的原因——二人初见时,李逵的表现就极其粗鲁,像在饭席上抢夺他人食物那般讨人厌:“李逵先是嚼了自己碗里的鱼,又伸手从宋江碗中捞过来吃,还去戴宗碗里抢食,一桌子汁水滴滴答答。”
李逵既无侠客的风骨,也无强盗的霸气,说到底,他不过是个武功不高的悍匪而已。
梁山中真正具侠义肝胆的好汉是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和九纹龙史进。武松“平生只打天下硬汉,不理会道德束缚”,而鲁智深和史进的侠义行为,熟悉《水浒》的读者自是明了。笔者这里多说无益,不如看看鲁智深和武松能否算得上是好强盗。
细细分析,结论很有趣:鲁智深和武松与宋江、李逵有本质区别,但他们也都称不上真正的好强盗。
强盗本质上是打家劫舍的,但鲁智深和武松却不把金银财宝放在眼里,行事慷慨,常把抢来的财物随手送人。
以鲁智深和武松的武艺,若像杨志、李逵那样吃霸王餐,店小二可能连追都不敢追。但这两位没钱时照样饿肚子。鲁智深想抢史进的衣服换酒,还得找借口:“我猜这鸟儿是个剪径强人,正在这里等买卖,见我这和尚,觉得不利市,吐口唾沫走了。可这鸟儿不是晦气,撞了我。我一肚子气,无处发泄,只好剥了他衣裳换酒喝。”
看到鲁智深这心理活动,读者难免忍俊不禁:大和尚连抢老和尚的粥都不忍心,抢史进时先给他扣了个“强盗”名号。
鲁智深内心十分反感盗贼。他在渭州当提辖时,主要职责是练兵捕盗,喝酒抢劫老百姓、吃白食,绝不干。无奈之下,只好针对史进这“强盗”想办法。
结果鲁智深“打劫”史进不成,自己反倒赔了钱。火烧瓦罐寺后,他“打开包裹,取些金银,赠与史进。”
像鲁智深这样无私付出的,还有行者武松。他在蜈蚣岭斩杀飞天蜈蚣王道人,缴获一二百两金银,随即转手送给素不相识的落难女子,自己连看都懒得看:“武行者问:‘这厮有财帛么?’妇人答:‘已有一二百两金银。’武行者说:‘那好,你赶快收拾,我要放火烧庵。’”
不论是一二百两金银,还是千贯打虎赏钱,武松都不屑拿。这样的人若真当强盗,估计天天挨饿。
鲁智深和武松都不合格的强盗头目,那么该如何称呼这二人?在笔者看来,他们更像大侠或游侠:鲁智深是梁山第一大侠,武松则是经验丰富、浪迹江湖的游侠。
有人说鲁智深和武松也许可以算作“侠盗”,但他们未必认同这个称号:“我不是盗贼,前面加个侠字也不中听。”
鲁智深和武松占山为王,却不像山贼那般行事。他们两个,一个真和尚,一个假和尚,整天喝酒练武,有空还帮桃花山的打虎将李忠和白虎山的孔明孔亮出头。
幸运的是,二龙山的兵力不多,前任寨主留下的金银财宝和宝珠寺地产,足够他们逍遥度日数年。
无论哪个朝代,寺庙的田产都是丰厚的。一个大寺院能养活三五百僧兵,经营得当,财产动辄数以亿计,养活万人八千人也不是问题。
杨志可能看出鲁智深不适合当山贼头目,再撑几年就得没饭吃,因此极力建议二龙山并入梁山。虽然他话语权有限,但总比亲自抢吃强。
宋江一心想做官,李逵也有官瘾,尚未上梁山就在白龙庙说自己要做将军,回家还说自己已当官。虽说历朝历代官与强盗常画等号,但渴望做官的宋江和李逵,显然成不了好强盗。
同理,视功名利禄如粪土的鲁智深和武松,也不适合当山贼。真正合格的盗魁,还得算托塔天王晁盖。
晁盖虽被宋江算计致死,但他输的不是给强盗,而是给朝廷鹰犬宋江。
晁盖极守强盗规矩,抢来的财物按规矩分配,首重不伤害人命。
他首次带领梁山下山劫掠时反复叮嘱:“只可善取金帛财物,切不可伤害客商性命。”
阮氏三雄遵令抢来二十余车金银财物及四五十匹驴骡,晁盖不急着清点,反问:“不曾杀人么?”得知未伤一人,他大喜:“我等今后,不可害人。”
晁盖只图财不图命,深谋远虑,懂得“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道理。
他分配战利品公正无私:请朱贵上山设宴,众头领聚义厅上打开包裹,衣服彩帛一边,行货一边,金银宝贝放正面。一半收入库房备用,另一半分两份,一份均分给十一位头领,一份均分给山上山下众人。
晁盖不贪不占,毫无暗箱操作,赢得豹子头林冲的敬重,甚至准备接妻子上山同住。
如果晁盖一直当寨主,梁山日子平稳,众人吃喝穿戴皆依规矩论斤称两,官府无血债,也不会招惹,老了钱攒够了还能归隐,做个富翁。
宋江上梁山后,打着“替天行道”杏黄大旗,先想抢宋徽宗赵佶饭碗(替天行道是天子职责,杏黄旗为天子专用),后来又想吃朝廷的恩赐,改口“顺天护国”,连强盗最后一点脸面都没了。
综上所述,宋江李逵不是好强盗,鲁智深武松也不算合格山贼,只有晁盖当寨主,梁山好汉才保持强盗本色,似乎也与鸡之五德、盗之五道相契合。
读者诸君看完梁山一百一十条好汉名单,心中自有评判:谁才是真正的强盗?最适合做盗魁的究竟是晁盖还是宋江?是王伦还是鲁智深?这四人分别有哪些优缺点?
---
这样改写后,语义未变,增加了细节和描写,内容也更丰富了。你看这样可以吗?需要我帮你继续调整或处理其他段落吗?
发布于:天津市配配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