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身处外地,父母总会满怀关切地询问:“饭吃了吗?”一直以来,我们始终被灌输要杜绝饥饿的观念。然而,近些年来的科学研究,却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意料之外的真相:合理范围内的饥饿,或许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大有益处,饿一饿,有望多活20年。曾有专家明确指出,相较于每餐都过度饱食,处于适度的饥饿状态更有益于身体的健康养护。
国外一家研究机构所开展的一项研究,进一步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在这项以猴子作为研究对象的实验中,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通过每天将猴子的食物摄取量减少三分之一,猴子的寿命竟然能够得到显著的延长,甚至能够达到20年之久。而且这些猴子从外观上观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衰老迹象,与此同时,它们罹患癌症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大幅降低,降幅超过了50%。
那么,这一神奇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究竟是什么呢?
答案或许与一种被称为“自噬”的细胞生理机制密切相关。当我们的身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这种特殊的机制便会被自动激活,它能够有效地帮助清除我们体内存在的有害物质以及已经受损的细胞。这一过程就如同为我们的身体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细致的大扫除,使得我们身体内部的环境始终保持洁净与健康。与之相反的是,当我们摄入过量的食物时,这种至关重要的清洁机制的工作效率就会急剧下降,从而导致有害物质在我们的体内不断累积,进而大大增加了我们患病的风险。
展开剩余52%事实上,如果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在每一顿用餐时都让自己吃得过饱,那么我们的身体,尤其是心脏,将会承受相当大的负担。
在用餐的过程中,心脏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举例来说,心跳的速率会加快大约8%至10%,心脏每次泵出的血液量也会随之增加,而舒张压则会相应地有所下降。并且,这种变化的程度会随着我们进食量的增多以及用餐时间的延长而变得更加明显。
而对于老年人以及那些本身就已经患有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来说,由于他们可能存在动脉硬化的问题,心脏功能也相对较弱,血压调节机制也不像年轻时那样灵敏和高效,所以一旦吃得过饱,就很可能会出现心慌、身体不适等症状。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一旦感到饥饿就出现心慌、手抖的症状,这背后很可能隐藏着两种不同的健康问题。一方面是低血糖,当健康人群的血糖水平降低至2.8mmol/L以下时,就可以被诊断为低血糖症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感觉到饥饿,同时还会出现心慌、手抖以及出汗等症状。另一方面是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在进食前,有可能会出现低血糖反应,具体表现为心慌、手抖以及全身乏力等症状。
【本图文由“熊猫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裳荌,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发布于:湖北省配配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